2025-04-27
HaiPress
新华社吉隆坡4月27日电特写丨“新海凤”在马来西亚巴生港大显身手
新华社记者李萌毛鹏飞杨云起
清晨,马六甲海峡的第一缕阳光穿过舷窗。中国“新海凤”轮的驾驶舱内,“80后”船长宋彬聚精会神地盯着前方海面,通过对讲机下达一个个指令,指挥船员精准操控这艘舱容量超过1.6万立方米的大型耙吸挖泥船驶向指定区域,准备开始巴生西港扩建工程新一天的采砂吹填作业。
“现在我们是24小时作业,白天采砂吹填造陆,夜间挖泥疏浚航道,三个班组交替轮换在岗工作。”宋彬一边介绍,一边走到驾驶舱另一侧的耙吸装置操作台,与操作员一起仔细查看仪表显示屏上的各种读数。
这艘大型耙吸船来自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,总长超过160米,宽27米,最大载泥量可达2.3万吨。蓝白色船身映衬下,从船体两侧一直延伸到船尾的黑色管道和长满“利齿”的巨大耙头格外醒目。远远望去,犹如一座移动的海上城堡。
“状态正常,开始下耙!”随着一声令下,巨大轰鸣声中,船体两侧巨大的黑色管道和耙头缓缓抬起,随后探入翻涌着白色浪花的海面之下。不一会,海底砂砾就伴随着滚滚海水被吸入巨大的舱体当中。
“这个耙吸装置,每一侧的管道都有40多米长,光一个耙头就有20多吨重,海底取砂作业每分钟能处理100立方米,两个小时左右就能装满一船。”操作员陈二超自豪地说道。
时至中午,太阳高悬,靠近赤道的热带阳光炽热毒辣。甲板下方的机械设备舱里,闷热的空间中传出巨大噪音。来自湖北的船员江正伟到舱内进行每天例行巡检,记者才跟着走了十多分钟,衣服就已被汗水湿透。
“我们都管这叫‘舱外日光浴,舱内蒸桑拿’。”施工员林德双说,在马六甲海峡这样的热带地区施工作业,很多船员每天工作下来至少要换两身衣服。
“00后”船员蒋文去年刚大学毕业,这是他第一次到海外参加工程建设。这名来自湖南的小伙子说,他从小就向往大海,所以选择了港口相关专业。“我很自豪能为中马共建‘一带一路’合作出一份力。”
“新海凤”轮政委陶瑞强介绍说,“新海凤”轮到马来西亚参加工程建设已经不是第一次。虽然体型庞大,但“新海凤”轮的施工精度能够达到厘米级。“如今,我国船舶经过不断技术升级,已经具备高度智能化、精准化施工能力。凭借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疏浚系统,以前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操作,现在可以实现‘一人疏浚’。”
驾驶舱内,驾驶台的雷达显示屏闪烁着密密麻麻的线条和绿色三角符号,一旁电台里不停传来附近往来船只和港口调度员的声音。带有世界各地口音的英语呼叫和应答在回响,似乎不断提醒着所有人,“新海凤”轮此刻正身处全球最繁忙的国际航道。
据马来西亚巴生港务局主席欧阳捍华介绍,马来西亚货物运输体系中,空运和陆运占比仅为10%左右,海运占比将近90%。巴生西港作为巴生港主要的集装箱码头,承担着马来西亚国际贸易物流枢纽的重要角色,扩建工程将帮助巴生西港的集装箱吞吐能力翻倍。
扩建工程项目部分管安全、健康和环保事务的经理艾玛·宾蒂·贾迈勒说,很高兴看到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开展这个项目。项目不仅雇用马来西亚本地员工,还与周边社区建立了很好的关系。中国企业带着先进技术来到马来西亚,将帮助加快项目进度,助力马来西亚发展。
(责编:崔译戈、徐祥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