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8-01
HaiPress
武大性骚扰案校方仍未撤处分 正义迟到何时到?7月25日,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一审宣判。法院审理认为,不能认定男生肖某某针对特定对象实施了性骚扰,驳回女生杨某的指控。
两年前,武汉大学图书馆内一个男生抓痒的动作被解读为“性骚扰”。两天内,校方火速下达记过处分。两年后,法院一审判决还男生清白。然而,那道本不该存在的处分决定,至今仍刻在无辜学生的档案里。武断处罚易,纠错平反难。隔了近两年的时间再复盘武汉大学当时的处理,是否“处分大于法”?
2023年10月11日,女生杨某将“图书馆性骚扰事件”发至网络,十万浏览量瞬间点燃舆论场。面对舆情,武大校方仅用两天便对男生肖某某作出记过处分。这份处分通报从头至尾未说明具体违纪行为,四天后下发的红头文件才含糊其辞地定性为“存在不雅行为”。更令人震惊的是校方事后的自白。肖母披露,武大相关负责人曾明确承认:“可以排除性骚扰,记过处分是为当时舆情降温的应急处理措施。”换言之,学校明知证据不足,却为平息舆论不惜牺牲学生权益,管理惰性压倒了程序正义,将学生当作维稳的代价。
司法正名后,校方至今未纠正当时的处理决定。2025年7月25日,法院一审判决认定肖某某动作系抓痒,不构成性骚扰。尽管判决书已为肖某某洗刷污名,但记过处分至今未被撤销。这一处分导致肖某某丧失保研资格,法考与从业受阻,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写。校方的沉默暴露了行政傲慢与责任回避:处罚时雷厉风行,纠错时步履维艰,仿佛承认错误比制造错误更损害权威。
武大在调查初期已通过监控及保卫部核查,得出“无法证明性骚扰”的结论。然而当网络声浪袭来,事实让位于维稳需求。这种“谁闹大谁有理”的逻辑,实则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系统性失灵。法院判决生效后,撤销处分本应顺理成章。但武大至今未启动程序,折射出行政体系的刚性痼疾:处罚决定一旦做出,便难有制度性回旋余地。正如律师所言:“肖同学为校方‘舆情降温’作了贡献,难道还要背负一生处分?”